4月11日上午,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受邀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白云校区图书馆七楼达之讲堂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精彩学术讲座,主题为“AI技术对外语学习与教材开发的作用与影响”,剖析传统教学痛点,展望智能化教育转型方向。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尹婷副教授主持,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骨干及研究生代表共同参与。

在讲座中,刘正光教授首先指出,传统外语教材受限于结构主义理论,存在诸多弊端,如理念陈旧、知识来源单一、学习场景封闭等。这些教材的内容往往过度依赖教师和权威的指导,更新速度缓慢,且主观性强,忽视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相比之下,智能时代的外语学习则呈现出四大显著特征:互动性、自主性、个性化和多样性。AI作为学习平台,不仅能够促进深度学习,还能支持有意义的学习,同时具备便捷性、多功能性和持久性的优势。

谈及未来教材的发展方向,刘正光教授勾勒出外语教材的转型蓝图:从“静态线性”模式向“剧本+智能终端”模式转变,以支持跨场景学习;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驱动”,融入思辨训练与跨文化交际任务;从“封闭体系”进化为“开放生态”,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用资源库,打造个性化的课程。他特别指出,AI并非要取代教师,而是为教学设计赋能,例如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环节,帮助教师优化课堂活动。“AI技术使外语教育突破时空限制,更贴近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刘教授呼吁教育工作者积极拥抱技术变革,以“动态化(DYNAMIC)、开放化(FLEXIBLE)、互动化”为指导原则,构建一个兼顾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智能教学体系,为全球化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

此次讲座为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前沿思路,展现了智能技术驱动下教育创新的广阔前景,进一步激发了学院师生探索前沿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的教研热情。
专家简介
刘正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大学外语教指委委员,原湖南省外国语言学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作者:郑寅珑 初审:李逸涵 复审:陈倩